5月 7th, 2009

——读塞林格《抬高房梁,木匠们》

 在从前的时代,能够出名的人并不多。这样的好处是,倘若有人名气很大,其中必有些值得探究的缘故。而在这一个时代,出名是一件可疑可怕或可耻的事,信息的迅速和重复传递,像光在凸透镜下改变了方向,汇聚于一个焦点而将实物无限放大。在这样的时代,有一天早晨,人们会看到眼前突然出现一个新物种,大如恐龙,浑身漆黑且张牙舞爪;可实际上,那不过是一只挥舞着触角的小蚂蚁。人们如此喜欢给自己制造光芒万丈或惊世骇俗的东西,炫目的,惊魂夺魄的,用来互相地唬一唬,并对着它顶礼膜拜,像我们的祖先对着闪电举起双手祷告一样。否则,如何生活下去呢,在这个已毫无新意和灵魂已轻薄得无以撼动的世界?

但这和塞林格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因为塞林格太有名了,有名的我有点不好意思夸他。虽然我心里承认那是很应该的,他值得敬慕。但当我说我喜欢塞林格的时候,还是会担忧别人以为我像其他人喜欢周杰伦一样,只是一个当代粉丝。对我的自尊心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羞辱。所以请理解我的这一点点自重之心。

的确,塞林格也是一颗星星,但是是一颗恒星。从上个世纪到刚刚迈进的这个新时代,他在明明灭灭的萤火虫的光亮中持久地闪耀。他的光芒,既不多也不少,在最盛的时候也没有遮天蔽日;而在最喧闹的当代,也令人不能够违心忽略。很多人都以为他死了,因为他已经提前名垂青史,虽然身在此岸,却仿佛已是彼岸之人——这与那些尚无定论的人生是多么不同。当然,这很令人嫉妒,但是真的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担当得起生而不朽的美名。

因此,我感到塞林格并不属于我们的这一个时代。就像最后一位懂得如何编织或打磨铁器的手艺人,他也可能是最后一位深谙写作之“道”的人,一个得“道”了的人。他的“道”,既是写作之“道”,也是生活之“道”。虽然与我们一样,塞林格也是工业社会的一员,曾在繁杂喧闹的世界奔走辗转,然而他却另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和仿佛一颗唯有在农耕时代才有的体贴入微的心。成名之后,塞林格在深山的木屋中长年隐居以及后来对东方哲学的迷恋,于此可为参照。

我不能说《抬高房梁,木匠们》是我最喜欢的塞林格的作品。因为迄今为止,他仍有小说尚未出版,并且他本人也仍旧清醒地活着并声称要一直活到140岁。而在我读过的他的作品中,我总是难以定夺孰为最爱。每一颗珍珠都有不同的光芒,这正是他的作品的质感。不同的是,《抬高房梁,木匠们》是我最近刚刚读过的,它不仅又一次刷新了塞林格在我心目中的印象,甚至透露了一些对我来说尤为重要的玄机。它无比重要,因为它事关幸福。

请注意:这里,我要停顿一下,请对“幸福”的含义思考半分钟,另外用半分钟的时间问自己是否曾经感到过“幸福”。在承认“幸福”只是一种“幸福感”而不是你身外的什么东西前,我们不会继续进行下去。

也许大多数人不会觉得,但仍旧有人隐隐约约地感到,所谓的幸福似乎与一种隐秘的羞耻感联在一起。在众人的注目中,幸福不再是或者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私事,而是一个集体性事件。在所有的生活目标中,你将不能以其他事物为矢的,而是必须努力追求“幸福”,并假装最终也像大家一样获得了它。而其实,它不过是金钱权利名声诸如此类的代名词。你要对一切感到满意,生活美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至少能够自我化解;否则,你的种种不幸,都将是辜负众望和咎由自取之举,而最最重要的是,你会令那些感到“幸福”的人感到不安。他们可不情愿在自己幸福生活的图景中看到一个不幸的人,仿佛那是他们的罪恶。

而这正是羞耻感的来源。当你终于屈从于“幸福”这个目标,你知道自己是被迫就范,而由于这仍旧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你无从申辩,只好继续伪装成一个幸福的人。

但西摩并非如此。在《木匠们,抬高房梁》中,西摩的日记记载了无数个他感到幸福的瞬间,巨大的幸福感令他晕眩,但他却对一种人人可见的“幸福”怀着戒心。他说,“我怀疑人们在密谋策划要让我幸福。”因而,尽管他爱穆丽尔,时刻感受着与她共处时的愉悦,但却拒绝参加在新娘家举行的他们的婚礼,任由众宾客来了又去,愤怒地猜测他是一个骗子、精神病患者或一个不靠谱的年轻人。在那些应邀(其实是按照习俗)前来的人们看来,西摩在婚礼上的缺席没有任何理由能够解释,除非他有心理疾病。而西摩也的确给出了一个疯子般的解释:是幸福感令他感到不舒服。当吵闹的婚礼散去,他找到没有在婚礼上结成婚而悲伤欲绝的新娘穆丽尔,同她一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问题是,为什么幸福感让西摩无法参加婚礼?这是不是他临阵退缩编出的一个借口?否定的答案都在他的日记中。就像婚礼的缺席一样,西摩也是小说中自始至终都未出头露面的主人公。他既是人们口中谣传的一个怪人,也是一本日记的第一叙述者“我”。这个“我”细腻、真挚,既充满热情又有冷静的东方式智慧。从爱人举止的细微末节,从他生活中的微尘之中,他似能处处洞见幸福的玄机。他认为,如果能够一视同仁,并能心无杂念地这样去做,便是“道”中之“道”。而他的爱人穆丽尔,拥有的正是这样一颗一视同仁的心。这令他感到幸福,一种秘密的不宜宣扬的欢喜。这种幸福与人们所“密谋策划”的幸福是如此地绝然不同。而一场婚礼,与人心中秘密的幸福,有什么根本的关联?它的夸张与郑重其事,只会削弱、混淆、蒙蔽,令真正的幸福感到羞涩与畏惧。

“婚姻的双方将彼此服侍。彼此提携、帮助、教导、鼓舞,但最重要的是服侍。抚养还在要带着尊严、慈爱以及超然的态度。说得多棒,多么有道理,多么难以做到,但是如此美丽,因而也是真理。我生平第一次感到担当起责任的喜悦。”这是西摩在日记中写下的《奥义书》的阅读心得。可以作为他的那一场未曾出席的婚礼的旁注。那些吵吵闹闹交头接耳地议论着他的人们,是否曾体味过这一种丰沛的喜悦?

而我总有一种感觉,这个西摩就是塞林格本人,至少一部分是。因此,虽然人们喜欢历数他统共结了几次婚,多大年纪时和什么人谈过恋爱,但却并不妨碍我相信他一直是一个幸福的人。只是,他的幸福或许与我们不同。他远远地离开人们的视线,也许正是因为他心中的幸福太珍贵。他需要的,只是有人偶尔陪他那个幸福的人坐坐而已。

[我感到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困难。也许是因为缺乏技巧,也许是因为我原本就没有什么精妙的想法。但是这已经是我做的最好的一只小板凳了。现在还不是放弃言语的时刻,更不能因为无名的畏惧或懒惰而放弃。]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四, 5月 7th, 2009 at 下午 7:07 and is filed under 阅读笔记.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Both comments and pings are currently closed.

One Response to “他的幸福与我们不同”

  1. Says:

    真是太棒了哑!很多日子没有听见如此的知心话了。必须谢谢你带来这么好的文章。我必须马上去找小说读一读。日照的老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