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2nd, 2010
“一定有人疑惑,你到底要干什么?
开始,我也不知道我要干什么,也许和十二年前写过一篇关于教育的随笔《孩子们交出去》有关,也许有一种潜意识,很想知道这世上有没有人愿意做一个好老师。
出任这个教职以后,我也在试探我自己究竟想要干什么和能干什么,除了做个好老师意外。现在清晰了,我想试试,在后一代人身上,理想主义还有没有最后的空间缝隙,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个偏远的海岛上,一个最平常的教育机构,一些平民百姓的子女,是否能让他们在十八岁的时候见到那闪光的片刻乍现。我的动力有两个:
第一,他们就是未来。
第二,创造的潜力。
来到这个地处边缘的海岛城市有六年了,平时遇到送快递的,订机票的,卖空调的,推销保险的,做导游的,很多都毕业于我们这所大学,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所地道的底层大学,它的生源来自平凡家庭,他们将来时构成这个社会的基础,未来公民社会的根基。这些人的个性中有着天然的纯朴务实,如果他们能够结实牢靠地设定自己的人生准则,我们或许不该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一个正常的社会最缺少的不是个别的精英,它恰恰需要更平凡更多的好人。也许付出努力能启动这些年轻人身上潜行的未知的力量,也许他们能在漫长的日常中坚守住自己,也许,现代教育二十年可见成效。”
——《2009上课记》,王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