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7th, 2005

2005年3月6日
    《孔雀》里有一个分糖果的镜头,在读孔子《论语》的时候想到了,觉得很有意思,此为记。
在《季氏十六》中,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雀》中分糖事件就发生在中国七十年代一个普通的家庭中。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有为数不多的糖吃(我们这一代人不曾体味过他们的苦涩,也因此不可能知晓他们的甜蜜)。家里共有五口人,爸爸,妈妈,智力有问题的哥哥,妹妹和弟弟。共有106块糖。为公平起见,妈妈取出了其中的一颗,除以五,得出每个人应得的糖果数量。每个人都拿过后,妈妈说话了,按照惯例,爸爸妈妈每人从自己的份子里给哥哥10颗,弟弟妹妹每人给哥哥5颗。弟弟和妹妹显然对妈妈不公平的分配感到气愤,但还是极不情愿地把糖果推给了傻乎乎的哥哥。
   从弟弟妹妹的反应来看,我们不能说妈妈的分配是公平的,但是我们又觉得这种不公里隐藏着比公平更为珍贵的东西。首先,妈妈的分配是以公平为前提的,105处以5,不多不少,人人有份,毫不偏私;其次,妈妈在第一次分配的基础上实行了再分配,而她遵循的原则实际上还是公平原则——哥哥在一个方面处于劣势,他应该得到更多的补偿——这是公正原则或者说是爱的原则。尽管弟弟妹妹不能理解这种爱,也得在妈妈的权威下执行。正是在两次分配之后,他们之间才达到了真正的平衡(第一次分配只能是形式上的平衡)。
   我们至少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小故事里得出如下结论:一个社会的问题不存在于物质的多寡,而在于分配体制是否合理。当现实向我们证明有裕社会只是一个白日梦时,我们不应该再把目标死盯在创造财富上,而应该同时考虑如何来分配这些有限的物质。即便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安定的民生也是可能的;而在所谓的盛世,食不裹腹的贫民照样比比皆是。正是社会的财富分配体制,而不是它的财富创造能力决定了它的社会性。这种分配的公正还要体现在,社会要对其成员中的特殊群体予以特别的关照。这种关照表面上来看属于道德范畴,并且使很多人在道德压力下不情愿地实现了利益的让度(如故事中的弟弟妹妹),但正如我们在分糖故事中看到的那样,它的根基却是人无私的爱的情感。就像我们不能说那个故事中的妈妈更偏爱哥哥(表面上是)一样,我们也不能说一个社会中这种分配上的倾斜是不公平的。或许它的确是不公平的,但它是公正的。而这种公正,对建立一个融洽和谐而非弱肉强食的社会是必须的,正如它体现了一个家庭的温暖与包容一样。
    《孔雀》中这个分糖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亲切,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吃苹果。四个孩子,两个苹果时每人半个,一个苹果时每人四分之一,以至于把苹果切开来吃几乎成了我的习惯。但是,我的有些朋友却并不能理解这些。他们太过幸运,因为从来没有人会分掉他们童年的另一半苹果;而我也太过幸运,从我的童年起就有人和我一起分享一个苹果的甜蜜与快乐。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一, 3月 7th, 2005 at 下午 3:08 and is filed under 阁楼上.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Both comments and pings are currently close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