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4th, 2012
我最近发现,每个周末,我和树爸爸都要带小树去一趟家附近的儿童商店。每次出来,除了目标商品,总会另有收获。当然,只有一只气球是免费的。刚开始,我并不觉得什么。养小孩嘛,肯定要花钱,并且,如果掏钱包的速度不够果断,都会落入自我谴责之中。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对不起小朋友的错事。更不要说后面还跟着一连串的自我怀疑:我到底有没有足够的生产力,来保证小朋友正在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了暂时打消这种疑虑,我要做的就是,更加毫不犹豫地购买,以让自己产生压力,并寄希望于这种压力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当然,是愚蠢的。
其实我一直都不是一个熟练的消费者。我不太会逛商场,基本上也不会用淘宝。实际上,我缺乏那种人们不厌其烦地挑选商品的耐心,以及此中的乐趣。这肯定与我小时候拮据的生活有关。幸运的是,我没有在挨过饿之后变成一个胡吃海塞的胖子。节制一直是我日常消费的一项准则。不是有意执行,而是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违背了这一习惯,我会感到不安。所以在别人眼里,我肯定是一个对自己很抠门的人。而另一方面,我也有超出他们想象的慷慨。而在我看来,我不过是把钱用在了它最该用的地方。
小树打破了我这种长期以来维持的平衡上。不过,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也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毕竟,周围所有的妈妈们都在说,要给小孩最好的成长条件。这当然就包括,吃好的奶粉,穿好的衣服,上贵的幼儿园,玩好玩的玩具。这些简直不需要多加思索。尤其是吃的玩的穿的,贯穿在每天的时时刻刻。随便带着孩子去超市逛一圈,都不会空手而归。有什么理由不满足这个小人儿呢,如果能让他高兴一会儿,哪怕就五分钟?
但我要说的是,NO。
没有哪个妈妈是自动提款机,而每一个小孩更不应该变成时时刻刻都要得到满足的暴君。这么说有点可怕,不过这样一点一点培养下去,恐怕是必然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缘于我最近一次的购物经历。往常一样,我们带着小树走进儿童用品超市。几个售货员(实在地说,他们的导购真多,而超市实际上并不需要那么多导购,对吧?)看见我们进门,都笑容可掬地冲小树招呼:来啦,宝贝儿!那感觉就像我们是在朋友家串门。要知道我多享受这种感觉,而同时我也产生了一种幻觉:这个儿童超市的每个角落都友好亲切,真的像朋友家一样。我简直要忘了它的每个商品背面都还藏有一个小秘密:条形码。
照例,女导购一面问我们需要什么,一面逗着小树。我也兴致盎然地让小树给这位亲切的阿姨摇手招呼,然后告诉她我需要一个奶瓶。她给我推荐了一款软硅胶的粉色奶瓶。由于我选的是一个140毫升的小奶瓶,奶嘴也相应是S号的。但对一岁的小树来说,S的奶嘴流量太小了。我问导购有什么办法把奶嘴的流量变大,她建议我再买一个L的。那么原来奶瓶上的这个怎么办?难倒要白白浪费掉?也许就是在这时,我意识到这位亲切友好的导购员,完全站在推销商品的立场上。我才不是她来做客的客人,我的小树也不是她的宝贝儿。
接下来,她让我心里原本一闪而过的想法清晰化了。
临走时我们路过玩具区,我看到一只小孩可以骑在上面的充气小麒麟,便把小树放在上面。当然,我顺便打听了它的价格。不贵,才五十块钱,现在正在搞促销。导购回答。小麒麟的确很可爱,小树也显出很高兴的样子。但是,我在犹豫:家里的地板已经快被玩具占满了,而小树才刚刚一岁,真的有必要买吗?于是我说,我们不要奶瓶,买这个小麒麟好不好?我的本意只是逗一下骑在小麒麟上的小树,顺口而出。不想,旁边的导购立刻急了:玩具是玩具,奶瓶是奶瓶,怎么能互相替代?语气充满嘲讽挖苦。在一刹那,我立刻断定她肯定认为我是一个抠门的妈妈。而我这个抠门的妈妈竟然一时语塞。她接着又说道:就几十块钱的事,孩子喜欢就带着呗,能玩好几年,我家里就有一个,我孩子三岁了还在玩……但我已经被她彻底搞烦了,她的激将法没有奏效。而我也不打算再挽回一个慷慨大方的好妈妈的形象,我们带小树不假思索地离开了那家儿童超市。当然,一走出店门,我就开始说那名导购的坏话。不过反过来,如果她不是那么赤果果,我还不知道迷醉多久呢。
既然慷慨大方的好妈妈形象已经倒塌,我不介意恢复我的理智,对我的小孩再吝啬一点。我要给她那些真正称得上好的东西,虽然它们有些是用钱换来的,但有些肯定不是。
7月 5th, 2012 at 下午 10:09
在商业化运作下,看似关心,其实根本就不用心。爱自己的孩子,不是给他整个世界,而是让他知道整个世界。我理解你。努力!